最新消息:

五行对应表

玄学杂谈 玄学网 2290浏览
五行对应表
五行对应表

最新最全的五行对应表表,包括五行对应的宇宙万象、天界、人界、天象、人象,是中医、风水、命理重要的基础理论,用以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五行对应表根据黄帝内经与五脏、五色、五味以及阴阳应象大论也逐一整理给读者。

五行对应表的宇宙万象

洛书北斗与四时八极关系密码
河图三八二七五十四九一六太一北斗二十八宿关系密码
生数气灵布场密码
成数气灵成象密码
五行阴阳五气密码
八卦震巽坤艮乾兑气灵场态类性密码
先天
八卦
太一无极太极生化关系密码
后天
八卦
震巽坤艮乾兑万物阴阳气灵象数理类性关系

五行对应表的天界

五行备注
五气五行气内蕴关系
五性静兼五行气内化关系
五德五行气机制属性关系
五用五行气物化关系
五化五行气生化关系
五政五行气所主关系
五令宣发郁蒸云雨雾露严贞阴阳造化功能关系
五变推拉炎烁动注肃杀凝冽五行与时令关系
五眚淫溃冰雹阴阳违逆关系
五时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地球自转与太阳关系
地支(流注)子丑午未辰戌巳亥寅卯申酉宇宙信息与生命节律关系
季节长夏太阳辐射场的关系
五行气木气火气土气金气水气太阳系五大气态关系
方位中央西天地磁场与地球自转关系
地支(纪月)寅卯巳午辰戌丑未申酉子亥北斗星每月所指向及黄道十二星座位置关系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十八宿与太阳关系
气候湿地球自转公转与太阳关系环境气候关系
五天苍天丹天黃天素天玄天地、日、二十八宿关系
五气色日光分解与水气关系
五宮东宮南宮中宮西宮北宮北极星与二十八宿关系
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行星与太阳关系
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气生化与四时关系
岁运木运临卯(丁卯)火运临午(戊午)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金运临酉(乙酉)水运临子(丙子)五星六十年中宿位与天气主气关系
天数天阳之气密码
五胜春胜长夏夏胜秋长夏胜冬秋胜春冬胜夏天阳制约关系

五行对应表的人界

五行备注
五官春官夏官中官秋官冬官上古官职关系
五教父义母慈子笑兄友弟恭社会伦理关系
五祀(社)中靁祭祀祖先庙堂关系
五常信瞻、思维、性格关系
五事感官与宇宙关系
五德人脑功能态关系
五瑞玉青圭赤璋黄琮白琥玄璜 祭祀天地人神礼器
五脏气化与人体关系
五官感官(内脏与外界直接交换及联系通路)
五体筋膜血脉肌肉皮毛骨髓与机体物质结构的关系(对内联系)
五声情绪(精神)关系
五情忧思惊恐七情之关系
病变病气与情志的关系
病位头项胸胁肩背腰股病气与人体的关系
五华皮毛内脏气血功能态外显
五音音(唇、齿、舌、气口、等综合效果)关系
表里(时辰)胆(子)三焦(亥)
小肠(未)
胃(辰)大肠(卯)膀胱(申)六腑:吸收、排泄、消化器官之关系
表里(时辰)肝(丑)心包(戌) 心(午)脾(巳)肺(寅)肾(酉)五脏:储存、输送、加工、分配、交换、过滤器官
五腧运行路线(经络运行通道)特点
五劳 生命力外显关系
五嗅 嗅觉感官与物气关系
五神 气与精气神关系
五津 湿 体外分泌物(内外分泌关系)
五味 性味(味觉器官与口舌关系)
五欲 安佚 情欲与环境关系
五恶肝恶风
恶热

恶湿

恶寒

恶燥
五脏与环境关系
志伤怒伤肝
伤心

伤脾

伤肺

伤肾
情志与脏气的制约关系
志胜
胜怒

胜喜

胜思

胜悲

胜恐
情志的制约关系
变动功能外显关系
气机升开开升结(合)合降降合气活力关系
脉象 气血关系
五风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时邪经风内疾关系
脏气肝气凉心气
脾气温肺气 热肾气寒脏气功能内疾关系
正旗旗交龙旟鸟隼常日月旗熊虎旐龟蛇五旗与五方关系
五养酸养骨苦养气甘养肉辛养筋咸养脉五味与身心生化关系
五象少阴 老阳中宫
太一
少阳老阴太极生二仪四象关系
RNAAC氢键GURNA醎基性状关系
DNATG氢键CADNA醎基性状关系
粒子电子光子中子(重子)介子质子基本粒子属性关系

五行对应表的天象

五行
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
五方西
五灵青龙朱雀麒麟白虎玄武
五季长夏
六气热、火湿
五促
五时日旦日中日西日入午夜
八卦震巽坤艮乾兌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寅卯巳午辰戌申酉子亥
三、七一、九五、五二、八四、六

五行对应表的人象

五行
五体血(脈)
五藏
五情怒、惊悲、忧
五液
五官眼(目)唇(口)
五声
五音
五智
五脏心(心包)
五腑小肠、三焦大肠膀胱
五指食指中指大拇指无名指小指
五性少刚(雅)阳刚(急)申和(直)少柔(刚)阴柔(隐)

黄帝内经五脏关系

五脏

五脏之官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五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腑之官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

心包络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心包络)

脏象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罢极之本

魄之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生之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陰之類

通于土气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五臟生成

肝之合筋也
其榮爪也
其主肺也

心之合脉也
其榮色也
其主腎也

脾之合肉也
其榮唇也
其主肝也

肺之合皮也
其榮毛也
其主心也

腎之合骨也
其榮髮也
其主脾也

五脏所主

五充(体)

骨、髓

五华

唇四白

五窍

五脏化液

五臟所藏

肝藏血

血舍魂

心藏脈

脈舍神

脾藏营

营舍意

肺藏气

气舍魂

肾藏

精舍志

五志

忧、悲

恐、惊

关节分布

两腋

两肘

两髀(髋)

两肘

两腘

脏热分布

左颊红

颜面全部红

鼻红

右颊红

两颧红

舌分布

舌两旁(肝胆)

舌尖

舌中心(肺胃)

舌中心(肺胃)

舌根

气血筋脉注入处

诸筋者皆属于节
(睡觉时,血归于肝)

诸脉者皆属于目
诸血者皆属于心

 

诸气者皆属于肺

诸髓者皆属于脑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肝则忧

精气并于心则喜

精气并于脾则畏

精气并于肺则悲

精气并于肾则恐

精气注入
(五轮)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黑眼

约束

白眼

瞳子

风轮

血轮

肉轮

气轮

水轮

角膜、黑睛

眼角的血络

眼睑、眼皮

巩膜、白睛

瞳孔

黄帝内经五色关系

五色
五色之见死色见青如草兹者死色见赤如衃血者死色见黄如枳实者死色见白如枯骨者死色见黑如炲者死
五色之见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 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
五藏所生之外荣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色味当五脏青当肝

青当筋
赤当心

赤当脉
黄当脾

黄当肉
白当肺

白当皮
黑当肾

黑当骨
生死面相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黄帝内经五味关系

五味
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味所合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
五味所走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手足不灵活)
咸走血
多食之,人渴
(口渴)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烦恼)
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
(心中空虚)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变呕
(呕吐)
五味所禁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五禁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
五味所伤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五宜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脾色黄,宜食咸肺色白,宜食苦肾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肝病者宜食
梗米饭、牛肉、枣、葵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脾病者宜食
大豆、猪肉、栗、藿
肺病者宜食
麦、羊肉、杏、薤
肾病者宜食
黄黍、鸡肉、桃、葱
五脏所苦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五脏所欲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用辛补之用酸补之用咸补之用甘补之用苦补之
酸泻之甘泻之苦泻之辛泻之咸泻之

黄帝内经五脏关系

五脏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肺藏气
气舍魂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
精舍志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
五气所病在肝为语
在胆为怒
在心为噫
在小肠为泄
在脾为吞
在胃为逆、为哕 、为恐
在肺为咳
在大肠为泄
在肾为欠为嚏
在下焦为水
膀胱不利为隆,不约为遗溺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心则喜精气并于脾则畏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肾则恐
五脏所恶肝恶风心恶热脾恶湿肺恶寒肾恶燥
病发惊骇 病在五脏 病在舌本 病在背病在溪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五病所发阳病发于冬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阴病发于夏阴病发于骨
五劳所伤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
五脏之脉代(缓)营、石
五邪所见
(重症)
春得秋脉
(肝旺于春,其脉应弦。春不见弦脉,而建毛脉,为肺克肝之象。)
夏得冬脉
(心旺于夏,其脉应钩。夏不见钩脉,而见石脉,为肾克心之象。)
长夏得春脉
(脾旺于长夏,其脉应缓。长夏不见缓脉,而见弦脉,为肝克脾之象。)
秋得夏脉
(肺旺于秋,其脉应毛。秋不见毛脉,而见钩脉,为心克肺之象。)
冬得长夏脉
(肾旺于冬,其脉应石。冬不见石脉,而见缓脉,为脾克肾之象。)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阳干

阴干

天干化合

丁壬

合化木

戊癸

合化火

甲己

合化土

乙庚

合化金

丙辛

合化水

阳支

辰戌

阴支

丑未

地支三会

寅卯辰

巳午未

 

申酉戌

亥子丑

地支化合

亥卯未

三合化木局

寅午戌

三合化火局

 

巳酉丑

三合化金局

申子辰

三合化水局

八卦

震巽

艮坤

乾兌

五力

岁星

荧惑星

镇星

太白星

辰星

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故曰其数八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故曰其数七

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故曰其数十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故曰其数九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故曰其数六

静兼

曲直

燔灼

高下

散落

沃衍

五化

生荣

蕃茂

丰满

坚敛

凝坚

宣平

均衡

齐修

宣明

咸整

溫和

炎暑

溽蒸

清切

凝肃

湿

发散

明曜

安静

劲肃

流源

宣发

郁蒸

云雨

湿

雾露

摧拉

炎烁

动注

肃杀

凝冽

燔火滿

淫溃

苍落

冰雹

平气之纪

敷和

升明

备化

审平

静顺

不及之紀

委和

伏明

卑监

从革

涸流

太过之纪

发生

赫曦

敦阜

坚成

坚成

转载请注明:玄学博客 » 五行对应表

你不能复制此页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