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阴阳学说

玄学杂谈 玄学网 10724浏览 0评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没有一件事物或形态能够独立 于整体而存在,每一件事物与整体相互都有着关联,通过简化事物关系,他们逐步解释世界复杂的现象。将既相反又相关的事物特征,例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牝牡,上下,左右,动静,刚柔,刑德,以阴阳的概念进行表述,彰显相互对立又依存的抽象意涵,并谓之气。

在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中,就以阴阳来论述、发挥其思想主张。西汉儒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更承继阴阳家结合阴阳以及五行的论说,将阴阳五行考虑政教制度的建立依据和根源。阴阳理论已浸透到包括历法,天文,气象,中医,武术,书法,建筑,宗教,风水,占卜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事物之中,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重要成分。

阴阳学说是什么

阴阳学说是一套以整体观认识世界的逻辑,认为万物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个体都与整体互相关连。阴阳本身并非物质,亦非能量,而是一套逻辑理论,用以解释各项事物。这种逻辑后来发展成一个思想体系,并在不同的范畴中被广泛应用,中医学便是其中之一。

万物分阴阳

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有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以及“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的最初含义很朴素,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其含义逐渐延伸至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至《周易》,阴阳已上升为哲学范畴,概指自然界一切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并用以阐述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

人体的阴阳

人体的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被古代医学所吸收,并长期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就人体的部位与结构来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而体表之中的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腑脏中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则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再具体到每个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

阴与阳可表示一切事物或现象内部一对相关联而对立相反的属性,也可表示自然界及人体一对相关而相对立相反的事物或现象。

阴阳失衡

  1. 阴虚定性:口干渴、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脉细数;
  2. 阴虚定位:
    1. 肺:干咳、少痰、咽燥、皮肤干燥;
    2. 肝:肋胀隐痛,头痛目眩;
    3. 肾: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健忘;
    4. 心:心悸而烦、失眠;
    5. 脾(胃):纳少、便难、烦热。
  3. 阳虚定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4. 阳虚定位:
    1. 心:心悸,嗜卧,气喘;
    2. 肾:腰痛脚软,小便清长;
    3. 脾(胃):腹痛喜温喜暖,食少便溏;
  5. 阴盛(寒)定性:怕冷、身寒肢厥,不饮,小便清长,舌淡苔润,脉紧;
  6. 阴盛定位:
    1. 脾(胃):胃脘冷痛,喜温喜暖,口泛清水,肠鸣漉漉,大便溏泻;
    2. 肝:少腹牵引睾丸坠痛,阴囊收缩;
    3. 肺:咳喘、痰白而稀,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紧。
  7. 阳盛(热)定性: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小便短促,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
  8. 阳盛定位:
    1. 心:心烦,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灼痛;
    2. 肝:头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肋胀而痛,口苦,急躁;
    3. 肺:身热,咳喘,痰黄,苔黄腻;
    4. 脾(胃):口燥唇裂,口疮口臭,牙龈肿痛,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消谷善饥。

对于阴虚、阳虚、阴盛、阳盛者,根据中医“治热以寒”、“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不足者补之”的原则,可以用极性较强的食物,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以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

一般说来,阴虚者可选用弱阴性食物;阳虚者可选用弱阳性食物;阴盛者可选用强阳性食物;阳盛者可选用强阴性食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绝对的,例如阴虚者也可选用少许强阳性食物,阳盛者也可选用弱阴性食物;阳虚者也可选用少许强阳性食物;阴盛者也可选用弱阳性食物。

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属于中医辨证的名词,意思是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肺痨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母,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虚更重,互为因果,终致肺脾同病,见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 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子盗母气,致使肺气更为耗竭,而不能滋养于肾,终致肺肾两虚,肾阴亏虚,相火偏亢,扰动精室,则见梦遗,女子则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

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胁肋掣疼等症。如肺虚心火乘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骨蒸痨热等症。 久延而病重者,可演变发展至肺脾肾三脏同病。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纳气,或因脾虚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急、心悸、唇绀、肢冷、浮肿等症,即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阴阳学说的起源

起初阴阳概念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阴原指山坡背着日光的阴影部分,而阳则指山坡向着日光的光明部分,故阴阳表示了其相对光度。其后这概念进一步用于描述其他对立统一的自然现象。例如天地、日夜、水火、动静、雌雄等。依着这种思想方法,古人逐渐发现差不多所有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阴与阳。

阴阳是对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的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既可体现为事物属性,又可以说是描述同一事物的运动趋势或状态。通常阳泛指具有活动的、外在的、向上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亢进的、对抗的等属性或状态;阴则泛指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衰退的、滋助的等属性或状态。

光度明亮晦暗
空间上、外下、内
时间
季节春、夏秋、冬
温度温热寒冷
湿度干燥湿润
重量
位置
动作运动沉静
运动状态上升、运动、兴奋、亢进下降、静止、抑制、衰退
方向向外向內
生理功能兴奋抑制

阴与阳的特性

阴阳学说以两种极向的属性——阴阳来描述事物的道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以动态的方式解释了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阴与阳的特性
阴与阳的特性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相对立并互相制约,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相互抑制,并相互约束,以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凉,而寒凉则可降低温热。若没有足够的热力,则会变得非常寒冷。又如人体的生理功能,兴奋的机能﹝阳﹞与抑制的机能﹝阴﹞经常处于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如果失去了这动态的平衡,则其中一方会过盛,从而产生健康上的问题。

阴阳对立制约举例

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另阴阳无限可分性,即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例如:

  • 昼——阳上午(阳)——阳中之阳
  • 下午(阴)——阳中之阴
  • 夜—-阴上半夜(阴)——阴中之阴
  • 下半夜(阳)——阴中之阳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

阴阳制约,是指事物阴阳中的一方可抑制和约束与之相对立的另一方。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使阴阳达到统一,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若阴阳双方中某一方过于亢盛,则对另一方过度抑制和约束,可致另一方的不足;反之,某一方过于虚弱,对另一方的抑制和约束。

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正是由于阴和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均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正常者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为根据及互相作用,阴与阳两者均不能独立存在,亦不能独立脱离与另一方的关系。阴阳双方需要依靠另一方作为其定义及存在的依据,这关系便是所谓「互根」的关系。例如,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寒﹝阴﹞,我们便不能知道什么是热﹝阳﹞;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低﹝阴﹞,也就无法知道什么是高﹝阳﹞。阴与阳必须基于相对的比较才能量度。从哲学的角度看,阴阳相互「创造」了对方,并不断地促进对方,这就是「互用」的关系。按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整体﹞与生理功能﹝局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体的活动﹝阳﹞受着身体的物质﹝阴﹞所滋养,另一方面,物质形态﹝阴﹞造就了人体活动﹝阳﹞,阴阳互根互用,以达致健康的平衡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不断变化,增长消退,并维持着平衡,透过相互对立制约,阴阳维持着平衡状态。但这平衡不是静止和绝对的,而是维持于一定的范围及限度之内。某些时候,阴长﹝增长﹞而阳消﹝消退﹞;其他时候,则阳长而阴消。四季的变化正好展示了这个概念,从冬至春,春至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阴﹝冷﹞消阳﹝热﹞长的过程。从夏至秋,秋至冬,气候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而这是阳﹝热﹞消阴﹝冷﹞长的过程。宏观而言,阳﹝热﹞的比例与阴﹝冷﹞的比例会相等,而阴阳就是以这种消长的方式维持着平衡状态。中医学正是运用阴阳消长动态平衡或偏盛偏衰的观点,来说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体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

阴阳相互转化

当阴或阳其中一方走向极端时,会转变其方向并转化为另一方的性质,这便是物极必反的现象,这突然的转变通常发生于极端的情况下。例如,当夏季经过最炎热﹝阳之极点﹞的一天后,天气便会不再变热而反为转凉了;同样地,当冬季经过最寒冷﹝阴之极点﹞的一天后,天气亦会不再变冷而反为转暖。这种转化是万物转变之始,而这转变便是转化及化生的动力。人体的兴奋及抑制功能的交替亦体现着阴阳的互相转化。

阴阳八卦

阴阳八卦
阴阳八卦

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的流行与转化确实是《易经》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象,看似复杂,但只包含两个符号,一个是阴爻(–)一个是阳爻(一),伏羲八卦图告诉了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是基本的元素,天底下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

《易传》以阴阳为基本观念解释《易经》,《彖传》解说泰卦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故吉;解说否卦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泰卦乾下坤上,否卦坤下乾上,下为内而上为外。乾为阳、为健、为刚、为君子;坤为阴、为顺、为柔、为小人。《象传》解释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解释坤卦初六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文言》解说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解说坤卦六三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也以阳解说乾,以阴解说坤。乾卦六爻皆阳爻,为纯阳之卦,故为阳;坤卦六爻皆阴,为纯阴之卦,故为阴。

阴阳交,万物生。这天地生出的万物,也全都有阴有阳。日为阳,月为阴,生为阳,死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火为阳,水为阴。这阴阳又不是一个东西分两半。寒冬日暖,伏夏风凉。阴里头有阳,阳里头有明。大的甭说,小小一片叶子也有阴阳向背。老祖宗拿笔画了八个符号: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一表承阳,一表示明,万事万物阴阳的样子就给它包圆了。这便是伏羲八卦。阴阳不是死的,太阳在山这边,这边阳那边阴,太阳到山那边,就换成那边阳这边阴。阴阳之间,还要相交相合相感相恶相反相成相克相生。

阴阳八卦口诀

乾三连西北开天;坤六断西南八地。
兑上缺西方双泽;巽下断东南无风。
艮覆碗东北齐山;震仰孟东方四雷。
离中虚南方真火;坎中满北方六水。
金木水火土五行;其在必生克制化。
八卦相错重叠生;六十四卦化万象。
天地造化定乾坤;雷厉风行必相薄。
山泽相连可通气;水火相克不相射。
象中有数数中理;以道观象明数理。
以理言事真无比;不可不信妙无许。
心若无欲心则灵;心无挂碍言出行。
法外无法无定法;不拘古法心为法。
心血来潮读易经;读懂易经神来到。
顺手拈来八卦象;鬼使神差不枉然。
世间本无善与恶;因果循环天理合。
吉中有凶凶藏吉;居安思危便化无。
太极点周游转换;物相连天人合一。
总结过去展未来;把握今日在当下。
有缘无缘总是缘;有意无意是天意。
天意难为属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人不为己天地灭;信口开河可通神。
言词表达需注意;恰如其分通天理。
两两相克叫制约;生生不息为有利。
阴阳重叠必相吸;同类比和阴阳理。

阴阳辨证

中医术语,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候的总纲。

阳证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虚证,寒证等为阴证。精神萎靡,面色白,肢冷畏寒,气短声低,便溏溲清,口不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细无力。

阴证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实证,热证等为阳证。精神兴奋狂躁,面色红,壮热恶热 ,气粗声高,便干溲赤,口渴、喜冷饮;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滑数有力。

阴虚证

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属虚证、热证的性质。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灼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阴虚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则机体失却濡润滋养,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阴虚证可见于多个脏器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依据。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存在,或互为因果,而表现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阳虚证

阳虚证是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属虚证、寒证的性质。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以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为常见证候,并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证候。阳虚证多见于病久体弱者,病势一般较缓。阳虚多由病程日久,或久居寒凉之处,阳热之气逐渐耗伤,或因气虚而进一步发展,或因年高而命门之火不足,或因过服苦寒清凉之品等,以致脏腑机能减退,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不能抵御阴寒之气,而寒从内生,于是形成畏冷肢凉等一派病性属虚、属寒的证候,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见便溏尿清或尿少浮肿、舌淡胖等症。阳虚可见于许多脏器组织的病变,临床常见者有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胃阳虚证、肾阳虚证、胞宫(精室)虚寒证,以及虚阳浮越证等,并表现有各自脏器的证候特点。阳虚证易与气虚同存,即阳气亏虚证;阳虚则寒,必有寒象并易感寒邪;阳虚可发展演变成阴虚(即阴阳两虚)和亡阳;阳虚可导致气滞、血瘀、水泛,产生痰饮等病理变化。

亡阴证

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亡阴证的表现,以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为证候特点。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由于阴液欲绝,或仍有火热阳邪内炽,故见汗出如油,脉细数疾,身灼烦渴,面赤唇焦等一派阴竭而阳热亢盛的证候。亡阴所涉及的脏腑,常与心、肝、肾等有关,临床一般不再逐一区分。亡阴若救治不及,势必阳气亦随之而衰亡。亡阳和亡阴均出现于疾病的危重阶段,故必须及时、准确地辨识,若贻误诊疗,极易导致死亡。在病情危重的基础上,若突然汗出,往往是亡阴或亡阳之兆,根据汗质的稀冷如水或粘热如油,结合病情,身凉或身灼、面白或面赤、脉微或数疾等,一般不难辨别亡阳与亡阴。

亡阳证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亡阳证的表现,以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为证候特点。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还可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由于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散,失却温煦、固摄、推动之能,故见冷汗、肢厥、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息弱、脉微等垂危病状。临床所见的亡阳证,一般是指心肾阳气虚脱。由于阴阳互根之理,故阳气衰微欲脱,可使阴液亦消亡。

亡阴和亡阳是疾病的危险证候,辨证一差,或救治稍迟,死亡立见。一般在高热大汗,或发汗太过,或吐泻过度,失血过多的情况下出现,特别是大汗容易亡阴;转而出现亡阳,提示病情进一步加重。

黄帝内经阴阳

《黄帝内经》中记载:“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人体的阴阳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偏盛或者偏衰的情况,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分“阳气”和“阴精”,致病邪气分“阳邪”和“阴邪”;阳邪多则导致阳盛伤津之热症,阴邪多则会产生阴盛伤阳的寒症。此外,如果阳气衰竭不能制阴,就会导致阳虚阴盛的虚寒症,假如是阴精亏损不能制阳,则会导致阴虚阳亢的虚热症。

相关性

阴阳的相关性指大凡对事物进行阴阳属性归类时,其所归类的事物,务必是相互关联的,不相关联则不能归类其阴阳属性,如“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无论其中的血气、男女、水火、左右、上下等,无不是在相互关联的背景下的阴阳属性归类。否则,不相关联的事物不予以阴阳属性的归类。

抽象性

阴阳概念的抽象性指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被凝练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的时候,已不再是《诗经》所指日光向背等的意涵,而是可以表达诸多事物变化规律的术语,即“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之意。大凡《内经》所用的阴阳术语,多属于此。

普遍性

阴阳的概念普遍用于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认识,大日月星辰,小到脏腑气血、药食性味,毫无例外地应用阴阳知识予以归纳、解释,如气与血,脏与腑,物质与功能、亢奋与抑制、寒凉与温热、辛甘与酸苦、男与女、太阳与太阴等。即所谓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之义。

相对性

阴阳概念的相对性是指属于阴或阳的两方是相对的,而非绝对。阴阳的相对性,还在于阴阳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 的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如果说“阴阳的相对性” 还只是一个属性上的概括的话,那么,转化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到底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转化。这也就是人们经常发现有的 人尤其是小孩儿在高烧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阴寒危象的征兆。

阴阳的可分性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人体脏腑的阴阳属性,六腑属阳,五脏属阴,而五脏中肺心属阳,肝脾肾属阴;药食气味如“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有“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

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但阴阳转化,必具一定条件。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极”就是必备条件。《灵枢·论疾诊尺》也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此阴阳之变也。”“阴阳之变”就指阴阳间的互相转化。另如四季气候的变迁,兴奋和抑制的转化,热证治疗失误可以转化成寒证等,都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的阴阳互相转化。

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事物的属性也随之而变。如人体“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明事物的阴阳属性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划分前提改变时,其属性也可改变。这可解释事物的多变性、运动性、复杂多样性,使之更符合自然规律。

阴阳的规定

在划分阴阳的前提条件不改变的前提下,相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双方属阴属阳的属性不能反称,不可颠倒。如在严格规定条件下的阳虚证、阴虚证,以及相应的补阳补阴治法,是不能颠倒称谓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中的阴阳仅局限于对人体某些有严格限定某些物质和作用的概括,这就是“本体阳”、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阳”、是对人体具有温热、兴奋、气化、推动、弥散、外向、升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其功能的表达,或称“阳气”,如果呈病理性亢盛则“阳胜则热”,如其不足则“阴胜则寒”。医学中严格规定的“本体阴”,是对人体具有滋润、抑制、收敛、凝聚、内守、沉降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其功能的表达,或称“阴气”,当其病理性太过则有“阴胜则寒”,不足则“阴虚则热”。这种属阴属阳的认定,是有严格前提条件的,不能颠倒,这是其又一特征。

黄帝内经阴阳论

万物皆有其互相对立的特性。如热为阳,寒为阴;天为阳,地为阴,说明了宇宙间所有事物皆对立存在。然这种相对特性并非绝对,而是相对。如上为阳,下为阴,平地相对于山峰,山峰为阳,平地为阴;但平地若相对于地底,则平地属阳、地底属阴,可见阴阳的相对性关系。 黄帝内奸阴阳论阐述阴阳存在互根互依,互相转化的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彼此的消长,阴阳可以变化出许多不同的现象分类。

阴阳互藏

阴阳互藏是关系中的基础、前提。《内经》之“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就表达了阴阳互藏之意。无论属阴、或属阳的事物,都蕴含有阴阳两方面,这是事物能够发生、存在、发展的内在基础。故有“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类经·运气类》)之论。

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在运动变化中有相互交泰、相互感应的作用。如“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应,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及“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相召、相错、相临,即指阴阳二气有相互感应与交合、交流作用,这是自然界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根源与动力。正因为阴阳双方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信息的交流,才使得双方能够发生诸如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等作用。

阴阳互制

阴阳相互制约关系,指阴阳双方是对立、制约的。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及“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中所讲的刚躁与柔静、动与静就是阴阳的相互制约、消长,产生了自然界的正常运动,人体亦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双方通过相互制约而达到“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状态,是指阴阳在相互对立制约中取得的动态平衡。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依据,如果离开对方的存在,己方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此即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指事物内部的阴阳双方,彼此间互为前提的关系,故有“阴阳又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医贯砭·阴阳论》)之说。

阴阳互用

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双方又能相互促进、相互资助,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二者的互用关系,故有“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阳无阴以生,阴无阳以化”(《质疑录》)。

阴阳相互消长

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阴阳之间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彼此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运动变化之中。此又有阴阳对立状态下的彼此消长和阴阳互根前提下的同消同长。前者如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及“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之例;后者如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病理,即为阴阳同消,故有“阴阳互藏其宅,故伤其阳即及其阴,伤其阴亦及其阳”(《吴医汇讲·阴阳常变论》);而治疗学中的益气养血法、补血益气法、阳中求阴法、阴中求阳法均属其例。

阴阳转化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类经附翼·医易》)。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双方的本质属性发生了改变。如若阴阳消长是事物运动过程的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事物矛盾运动中的质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运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分别从病证转化、气候转化、四季伏邪发病三个角度论述了阴阳的转化关系。

阴阳自和

阴阳自和是指事物内部的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胜复”机制而趋于新的和谐有序状态,即属“自和”机制。有胜则有复,胜多则复多,胜少则复少(《素问·至真要大论》)机制,就从自然界气候变化中的角度表达了阴阳间的自和规律。

阴阳平秘

阴阳平秘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经过自和机制而自动趋于动态平衡状态,自然界的六气通过“胜复”机制,于总体状态复归于协调有序。在人体则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这是指人体在生命进程中,不断通过阴阳自和机制,保持各生命阶段的和谐有序状态。各种养生方法,都是辅助人体自身的阴阳自和机制并使之稳固,确保机体的“平秘”状态。

阴阳风水

阴阳是风水的核心,也是掌握风水学的关键。学风水,首先要了解风水的阴阳本质和阴阳属性,以及阴阳定义和阴阳概念。解决好阴和阳的问题,那就基本通晓了风水学的实质科学性。风水学,全名实际是阴阳风水学,或者是风水阴阳学,不是单纯的叫做《堪舆学》,或者是《风水学》。杨公说:“阳从左边团团转,阴从右路喜相逢,谁人识得阴阳理,何愁大地不相逢。”说明风水中阴阳交媾的原理。

看风水,实际就是查阴阳,脱离了阴阳的风水,是个伪命题。比如,很多江湖风水师牵强附会以面水靠山为判断风水好坏的标准。实际这都是望文生义,偏面的教条主义,属于连皮毛都不能通俗的假风水师。

区分阳宅阴阳

阳宅之阳是指着白天活动区域,通常是指着办公室,商业活动场所,以及经营生产场所。阳宅之阴是指着夜晚休息区域,通常笼统是指着自己的住宅。而住宅之中也分阴阳,这属于微阴阳,以客厅厨房为阳,卧室,书斋为阴。也有把门、厅、灶列为阳,其余为阴的。总之,活动区域为阳,休憩区域为阴。

《黄帝宅经》说:“宅有五虚,令人贫耗;宅大人少,一虚;宅门大内小,二虚;墙院不完,三虚;井灶不处,四虚;宅地多屋少、庭院广,五虚。”宅的大小和人的多少是一对阴阳关系,要平衡。

区分形势阴阳

形是指着看得到摸得着,例如整个楼盘环境,造型,楼距,高矮,大小,角度等为阳。也包括山,水,花,树等。这属于既定形成的相对不可改变的,为静态的,为阴。

势是指着看不到也摸不着的,或者相对看到的,但是无从掌握和改变的。例如光线,声源,楼煞,角煞、路煞、枪煞,各种不利的煞气形成都属于此类,为动态变量的,为阳。

其中形势当中也有微阴阳,也就是本身他们也属于阴阳结合体,并非独立存在的。这就跟科学家揭秘人体构造的原理是一样的。人生命的核心密码DNA的分子结构是个双螺旋,其主要成份核酸与蛋白质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阴阳。人体的阴阳必须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场一致,否则,住宅环境的阴阳场要是颠倒了,人体阴阳颠也颠倒,人的气血就会混乱,百病丛生。

《黄帝宅经》说:“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是以阳不独王,以阴为得;阴不独王,以阳为得。亦如冬以温暖为德,夏以凉冷为德。《易诀》云:阴得阳,如暑得凉,五姓咸和,百事俱昌,重阴重阳则凶,阳宅更招东方、北方,阴宅更招西方、南方,为重也。凡诸阳宅,即有阳气抱阴;阴宅,即有阴气抱阳。

以势为例如果住宅被光线反射,造成光污染,就属于燥阳,会产生焦虑烦闷,脾气暴躁,心情烦躁等生理影响。属于光煞,也就是燥阳。另外,住宅楼下有歌厅,舞厅,酒店,酒吧等,这就会产生声污染,属于噪音,也属于阴煞而变阳。

阴阳与风水

风实质上不是单独指着通风。在风水学当中,风代表的是气机,是改变能量的动力。古有天气地运、天运地气之说,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旋转,地气而应之,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风水形势的改变。而导致内外环境变化的,统称为‘风’。这属于自然感受的一种动能,通常定性为阳性的能量。

水风既然有了阳的定性,那么水自然也就站在了风相对立阴的一面。水是指着静态的,在潜移默化当中改变和影响内外环境的能量,通俗是指着阴性的能量。在风水学当中,水并非指着河流,水塘,来水,去水之类的。看到的水与风水学定义中的水(静态能量)不是一个概念。

风水中假如阴阳失调就会造成气场混乱,产生了天灾人祸;有人会问,为什么在同一房子里有些人有灾有些人会吉,这也是阴阳起的作用,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原理,用不同的频段来区分各个台的节目,你要看那个台要打开那个频段,人也一样,人有排行不同,本命不同,风水中的气场如果是某个排行卦位出现问题,就应事到此排行之人身上,如果不是此排行的人就接收不到这个凶恶的气场了.所以说风水也是天人感应的学问。

为什么说一阴一阳为之道,那是阴阳平衡的道理,这个平衡就是人平安的保证,人禀受先天之气而来,如果在阴阳不平衡的环境中孕育,必带上这种不良信息在其生命中,影响了他生存的质量。“福人葬福地,,福地待福人”就是说什么样命运的人找什么样的风水。因此我们去帮福主选择楼房时也发现这个风水中有他携带的疾病,这也叫信息同步,所以我们学会风水至少可以改变或减轻先天的不良信息,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所以我们学风水的人一定要理解阴阳这个概念才能提高我们的悟性。

生活中阴阳的例子

生活中阴阳的例子
生活中阴阳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的阴阳实例你每天都会遇到阴阳。其中一些例子很容易识别,而其他例子则不那么容易识别。日夜每当地球旋转,你就会经历一个阴阳循环。白天休息时,阳光周期开始,太阳升起,温暖地球。在白天,一切都清醒,太阳加热地球,人们开始活跃的工作,喂养,关联和游戏。然后,当地球旋转远离太阳,夜晚降临时,阳周期开始。植物,许多动物和人变得更加休眠,你可以看到很少的自然光。这允许在一天的活动之后进行再生,反射和修复,直到地球的旋转再次开始循环,阴连续地流入阳。

四季当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季节是阴阳的另一个例子。春天和夏天的季节是阳光活跃的时期,当地球活跃起来,新的生命,生长和日益增加的阳光。在轮换期间,当地球再次进入阴循环时,植物不可避免地首先返回到衰退,然后在秋季和冬季的季节中休眠。所有这些都是地球上生命和生长周期所必需的,没有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男性和女性虽然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似乎是两极之间,但它们之间没有流动,但它们也存在于光谱中,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纯粹的阳刚之气是阳气的一面; 它具有侵略性和活跃性,而纯粹的女性气质是一种阴性概念,被动和接受。然而,无论性别认同如何,任何人都不会完全体现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即使是最男性化的人偶尔也需要呼吁温柔和接受,而即使是最女性化的人偶尔也会依赖积极主动的行动。通过这种方式,阴阳流过每个人,寻求提供平衡与和谐,创造一个完整和完整的个性。

阴阳在生活的其他要素中阴阳流经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你的工作场所,到你的家,到你的人际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任何东西完全是阴或完全是永恒的,而是沿着光谱和圆周流动,利用每个方面的元素,因为它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在浪漫的合作伙伴关系中,每个合作伙伴都有时需要接受(阴)和需要积极主动(阳)的时间,以便在关系中创造平衡。在工作场所,员工,经理和管理人员有时需要倾听和发芽想法(阴)以及他们需要采取积极行动(阳)以实现组织最佳利益的情况。在你的家中,一些表面柔软并产生(阴)以获得舒适和放松,而另一些表面则是坚硬且不屈(阳)的实用性。在艺术(音乐,舞蹈,艺术,文学和电影)中,色彩,元素,动作和故事从安静和内省(阴)到兴奋和行动(阳)的时期再回来。艺术中的这种流动,如在生活中,代表了阴阳圈周围的流动,以创造平衡和令人愉悦的艺术作品。

转载请注明:玄学博客 » 阴阳学说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你不能复制此页面的内容!